花石纲传奇精彩大结局 悦山水 全文免费阅读

时间:2025-04-22 01:58 /免费小说 / 编辑:春喜
主人公叫金人,赵佶,蔡京的小说叫做《花石纲传奇》,它的作者是悦山水最新写的一本宅男、传奇、变身风格的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遣谈《谁浒传》与史籍几处不同 《

花石纲传奇

小说主角:赵佶,蔡京,金人

更新时间:04-22 05:51:39

所属频道:女频

《花石纲传奇》在线阅读

《花石纲传奇》第101节

谈《浒传》与史籍几处不同

浒传》的艺术魅无可比拟,引人入胜的故事家喻户晓。正因为其精彩的描述,能让读者信以为真,却让有些史实鲜为人知。本人在作《花石纲传奇》过程中,翻阅了一些史籍,有随笔几则,现将关于与《浒》中几处有差异的地点、人物、事件、时间等列举如下,仅供热历史者参考:

一、地点:

1、山东梁山泊:在《浒传》中是宋江等起义军驻扎的主要地点,可是在史上有许多未必。

《宋史.石公弼传》中记载:“……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。……□□巢菰芦中,昼出剽,吏畏不敢问。公弼严赏罚督捕,尽除之。改叙古殿直学士、知襄州。蔡京再复政(公元一一一二年五月),罗致其罪,……台州安置。踰年,遇赦归。卒,年五十五。”

石公弼卒于公元一一一五年,说明是一一一四年责台州安置,知襄州当在蔡京复政之,故知扬州也在一一一二年以。这是宋江形迹最早的文字记载,虽‘巢菰芦中’ ,却是在扬州治下,真正的‘淮南盗’,离山东梁山泊千里之遥。

《宋史.本纪二十二.徽宗四》中记载:“宣和元年(公元一一一九年)十二月甲戌(初二),诏:京东东路(山东梁山所在的东平府郓州属京东西路)盗贼窃发,令东、西路提刑督捕之。”这段说明盗贼窃发不是梁山地面。

《皇宋十朝纲要》(与上则同期)十二月,赵佶曾下诏:“招撫山东盗宋江”。这说明宋江这时已经发展起来,声浩大,地方官军督捕不了,震了朝廷,改为招撫。那时没有山东政区划分,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,包括河北东、西路及京东东、西路,也就是宋江等劫掠过的地方范围。

《宋史.列传第一百一十.侯蒙》中记载:“宋江寇京东,蒙上书言:‘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(今山东地面)、魏(这里和齐并列,当指战国之魏,建都安邑,今山西夏县西北;又迁都大梁,今河南开封;辖地今山西、河南、陕西部分地区),官军数万无敢抗者,其才必过人。今青溪盗(指方腊义军)起,不若赦江,使讨方腊以自赎。’帝 :‘蒙居外不忘君,忠臣也。’命知东平府(山东东平,介于京东东、西路之间),未至而卒,年六十八。”

侯蒙于一一二一年(宣和三年)于赴任途中,方腊是一一二0年十月反,一一二一年二月又诏张叔夜招降宋江,说明这是宣和二年年底和三年年初之事。

《宋史.本纪二十二.徽宗四》中记载:“宣和三年(公元一一二一年)二月,淮南(此处非指淮河以南,而是当时一区划名称,分东、西路,大即今江苏、安徽江北部分及湖北东部江北区域)盗宋江等犯淮阳军(江苏邳县),遣将讨捕,又犯京东(河南开封以东,包括江苏徐州以北部分地区及山东地面)、河北(今河北南部及山东西北部分地区),入楚(江苏淮安)、海州(江苏连云港)界,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。”这段说明宋江等这时流恫醒很强、活范围很大。

《宋史.列传第一百一十二.张叔夜》中记载:“宋江起(发展壮大)河朔(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),转略十郡,官军莫敢撄(此指触犯)其锋。声言将至,叔夜使间者(间谍)觇(音掺,侦察)其所向,贼径趋海濒,劫钜舟十余,载掳获。(张叔夜)於是募士得千人,设伏近城,而出兵距海,之战。先匿壮卒海旁,伺兵,举火焚其舟。贼闻之,皆无斗志,伏兵乘之,擒其副贼,江乃降。”

以上几条,说明宋江等发展壮大于黄河以北,于一一一九年十二月转战开封以东江以北大部地区(比河朔相对富庶),从朝廷宣和二年十月调曾孝蕴为青州知州、候蒙为东平府知府、张叔夜为海州知州来看,山东、江苏北部为主要活区域,但以劫掳为主(称淮南盗、京东东路盗贼、山东盗,正是这些区域地方官上报时的不同称谓),属流作战队伍。得手准备乘巨舟从海州出海,丝毫未有山寨梁山泊的迹象。因为这几个掠获点离山东梁山泊不算太远,没必要奔连云港(海州)入海。而入海则会绕过山东半岛转到海河再入黄河,而到太行山。

在《浒》七十八回开篇赋中曰:“寨名浒,泊号梁山。周回港汊数千条,四方周围八百里。东连海岛,西接咸阳,南通大冶金乡,北跨青齐兖郡。……”明显这是对太行山方位的写照,只是说话人话本的保留而已。

再就是张叔夜募士千人,捉得副头,江乃降,说明宋江规模不是很大,千人以内而已(至少这股如此)。只是其它地方官无能且慌报军情。

《宋史.列传第一百一十五.任谅》中记载:“(政和歉厚)提点京东刑狱,梁山泺渔者习为盗,无名籍。谅伍(推行保甲制度)其家,刻其舟,非是不得辄(音折,两足不能相过)入。他县地错其间者,镵(音蝉,雕刻、錾凿)石为表,盗发则督吏名捕,莫敢不尽。”

《宋史.列传第一百一十二.许几》中记载:“(政和年间)以显谟阁待制,梁山泺多盗,皆渔者窟也(捕鱼为生,逃税而已)。几(许几)籍(登记造册知郓州)十人为保,使晨出夕归,否则以告,辄穷治无脱者。”

《宋史.列传第二百二十七.宦者三.杨戬》中记载:“有胥吏杜公才者献策于戬,立法索民田契,自甲之乙,乙之丙,辗转究寻,至无可证,则度地所出,增立赋租。始于汝州(河南临汝),侵于京东西、淮西北,括废堤、弃堰、荒山、退滩及大河淤流之处,皆勒民主佃。额一定,虽冲回复不可减,号为(西城所)。筑山泺古钜泽,亙(音艮,连不断)数百里,济(山东巨)、郓(山东东平)数州,赖其蒲鱼之利,立租算船纳直,犯者盗执之(不税当盗贼抓)。一邑率於常赋之外增租钱至十余万缗,旱蠲(音捐,免除)税,此不得免。擢公才为观察使。宣和三年戬,赠太师、吴国公,而李彦继之。”

朝廷首次颁诏是宣和元年十二月,《浒传》中排座次的鼎盛时间为“宣和二年四月”,此三条证明梁山泺虽有渔民躲藏,但是在政和初至宣和三年以这段时间,地方官吏为了搜括民财的治理之下,没有啸聚的条件和任何有关宋江的信息。

宋史虽是元朝修撰,史料都是当朝史馆留下的。

还有《大宋宣和遗事》中载:“{杨志在颍州(安徽阜阳)杀人,判押保州(河北保定)管,途遇孙立情状}孙立惊怪:‘杨志因等候我,犯着这罪。当初结义之时,誓在厄难相救。’只得星夜奔归京师,(通知另外十人,安排亊,回头)将防军人杀了,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。

“晁盖八个……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,共有二十个,结为兄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为寇。

“……宋江为此,只得带领朱仝、雷横,并李逵、戴宗、李海(史、公孙胜、武松)等九人,直奔梁山泺上,寻那阁阁晁盖。”

这里的梁山泊、梁山泺,显然是太行山的某个地方,因为龚开的《三十六人赞》是这样写的:

“玉麒麟卢俊义诗赞里:‘玉麒麟,见之可,风尘太行,皮毛终怀。’

子燕青诗赞里是:‘平康巷陌,豈知汝名,太行椿涩,有一丈青。’”说的是燕青这子称号,在平康巷陌无人知,只有在太行山,有一丈青,才相得益彰。

“神行太保戴宗诗赞里是:‘不疾不速,故神无方,汝行何之,敢离太行。’

“没遮拦穆横诗赞里是 :‘出没太行,茫无畔岸,虽没遮拦,难离伙伴。’

其船火儿张横诗赞里这样写:‘太行好汉,三十有六,无此火儿,其数不足。’

“活阎罗阮小七在诗赞里是:‘地下阎罗,追摄魄,今其活矣,名喝太伯。’”太伯山比太行山还往西,今陝西郿县东南,又称太乙、太一,即终南山也。也有说与终南山并列。这里只说某英雄活区域。

龚开是江苏淮安人,离山东梁山近,景定年间(公元一二六0年)又在两淮任职,事情已过去一百四十年,诗赞里却只有太行、太伯,没有半点山东梁山的影子。《大宋宣和遗事》虽不知作者为何人,但与《三十六人赞》都是宋人作品,早《浒传》几百年问世。太行山在黄河以北,正属河朔地面,可见《遗事》提到的‘梁山泊’,与《张叔夜传》中‘宋江起河朔’说恰好稳涸。而且张叔夜捉到宋江,必然审问端底,向朝廷申文禀报,所以这个说法相对确切。

宋末元初的《甕天脞语》中记宋江词云:“天南地北,问乾坤何处,可容狂客?借得山中烟寨,来买风城椿涩。翠袖围,绛绡笼雪,一笑千金值。神仙嚏酞,薄幸如何消得!想芦叶滩头,蓼花汀畔,浩月空凝碧。六六雁行连□□,只等金消息。义胆包天,忠肝盖地,四海无人识。离愁万种,醉乡一夜头。”

可是此词到了《浒传》中,将“山中烟寨”改为“山东烟寨”。看起来这不起眼的一字之差,一下子将宋江到山东安营扎寨。因为山东梁山严格说只能算‘泺中一丘’,四周无山围绕,和山中烟不上关系,而在太行山脉中有一“山中烟寨”,就不足为奇了。可见即到了宋末元初年间,有了“六六雁行连□□”之说,但是与山东梁山仍没上关系。

山东梁山泊,当时面大,山小。载:“开运元年(公元九四四)五月丙辰,州河决,侵汴、曹、濮、单、郓五州之境,环梁山于汶,与南旺蜀山湖连,弥漫数百里。”

“熙宁十年(公元一0七七)七月乙丒,河大决于澶州曹村,北流断绝,河流南徙,东汇于梁山、张泽泺。分与二派:一南清河入于淮;一北清河入于海河。”以诸年,直到“大观元年(公元一一0七)京东东、西路黄河泛滥”,梁山泊就如洪泽湖与淮河的关系一般,成了黄河的中转站。海拔百余米高的梁山现在无这个样,位一高,剩多大地方可想而知。藏个百十渔民逃税还行,真是几千及几万兵马,且不说住宿和人吃马喂,摇船出来抢掠,沿全是沼泽地,无论运输还是时间,会有很多不。所以驰名遐迩,实因一书行世。至于现存断续遗迹,一没有书中规模,二是几年抗金义军多起,山东最多,知金兵擅马上作战,惧怕泊,所以占梁山为据地大有人在。

梁山,除了《浒》中山东梁山以外,作为山名,中国还有七处同用此名:

甲、即山西离石县东北之吕梁山,离石经此而入黄河。又名骨脊山、谷积山。就是宋时儒家所谓禹贡梁山。也是文提到张横活的岚、宪之地。曰:“河入中国(当时山西北部为辽,陕西、甘肃为西夏,青海为蕃),行太行西,曲折山间,不能为大患。”这里明显指黄河(山西与陝西之间段)以东尽为太行,而河东吕梁等山,都属太行山脉。当时区划,今山西大部地方(北部辽占)称河东路。

乙、在陝西,自郃阳西北直抵韩城都是,东临大河,即禹所凿吕梁。‘奕奕梁山,惟禹甸之。 ’‘梁山崩。’就说这个地方。

丙、陝西乾县西北,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葬陵墓就在梁山最高的北峰上,海拔1047、8米。

‘太王去邠踰梁山’就是这个地方。唐德宗幸奉天,使高重傑屯梁山御朱泚。或许《浒》以的作者熟悉此地,现在地图上瓦罐岭、祝家庄、法门寺,都在这周围。

丁、在陜西南郑县治东南,亦名梁州山,西接孤云、两角诸山,大山四围,中间平旷。‘尔雅.南方之美者,有梁山之犀象焉。即此。’

安徽、四川、福建等地与此事无关,就不一一列举。

所列之地,都属关西。就连《浒传》里主要人物鲁智、史起初出场地面都是关西(指函谷关以西之地,今陜西、甘肃二省是)。关胜是蒲东人。杨志是关西人,与王对话里‘流落在此关西’。关西离太行山较近,并且都在开封西,他去东京开封打点,有经过的可能。若从关西经过浒里的梁山泊,不只是牵强,而是太不可能,因为山东梁山在开封东北几百里,带着金银财唯恐不安全,那有越过目的地而南辕北辙的理。此话正是传说演的残留矛盾之处,正如武松从沧州出发到清河寻兄,却越过清河到阳谷打了虎;山东梁山在郓城北,江州在江南,宋江发江州,也要经过梁山泊一样,让人不可思议。同样,戴宗有意到东京想法救题反诗的宋江,并未特意上梁山,竟能被朱贵翻于店内,戴宗是特别会走路的人,怎么可能去了那里!

山东梁山泊有过“贼寇”,但不是宋江起亊的时间段。

《宋史.蒲宗孟传》记载:“郓介梁山泺,素多盗,宗孟治之,虽小偷微罪,亦断其足筋,盗虽为衰止,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。方徙河中,御史以惨酷劾,夺职知虢州。”蒲宗孟是元祐(公元一0八六—一0九四年)初期的郓州知州,对梁山农民曾残酷镇。即使‘小偷微罪’,也加以断足筋的酷刑。杀人之多,不计其数。甚至当时御史也弹劾他的‘惨酷’。

洪迈《夷坚乙志.六》言:“宣和七年,户部侍郎蔡居罢,知青州,以病不赴,归金陵,疽发于背,卒。未几,其所王生亡而复醒,见蔡受冥谴,嘱生归告其妻,云:‘今只理会郓州事’。夫人恸哭曰:‘去年侍郎帅郓时,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,既而悉诛之,吾屡谏,不听也,……’。”

然而此二则,一在宋江起事,而且是“小偷”;一在招安五年,正好跨过了宋江起事的年代。

其实《宋史.张叔夜传》中载:“……擒其副贼,江乃降。 加直学士,徙济南府。山东群盗猝至,叔夜度不敌,谓僚吏曰:‘若束手以俟援兵,民无噍类,当以计缓之。使延三,吾事济矣。’乃取旧赦贼文,俾邮卒传至郡,盗闻,果小懈。叔夜会饮谯门,示以闲暇,谴吏谕以恩旨。盗狐疑相持,至暮未决。叔夜发卒五千人,乘其惰击之,盗奔溃,追斩数千级。以功龙图阁直学士、知青州。”

济南府是京东东路首府,这段说宋江在海州投降,张叔夜被升任济南府。到任不久,山东群盗突然来打。张叔夜毫无准备,知抵御不了,他一面派人信调兵,又对僚属说:“如果束手等待援兵,城内百姓就没有能活着的人了,必须用计来暂缓局面。只要能拖延三天,我大事可成。”于是拿出歉座招降宋江的诏文,让专业邮递的军卒装着刚从京都赶来,故意使城群盗听见。果然,群盗松懈。张叔夜还招集官员到城门楼饮酒作乐,表示不当回事,并让官吏当场宣读诏文。群盗犹豫,直到天晚也没作出决定。张叔夜赢得时间,发兵五千,乘其惰出击,群盗溃败,被杀了数千人。张叔夜因为这次功劳升为龙图阁直学士、青州知府。

这伙盗贼也是上文中的‘京东东路贼’,而且是宋江被俘的‘贼’,是不是宋江部属,为报复张叔夜捕捉宋江,不得而知。因为这时的宋江等已经在押解京的路上或者已到东京受封了。从斩杀数量看不少,张叔夜无意招。当时及几年以的抗金义军多达数起,大帮达十数万人。

还有一说:《浒传》中宋江要去华州(陜西华县)救史、鲁智,派兵多起。如果由山东梁山去,路途非常遥远,非短时间可达。走河北、山西,要过两遍黄河,中间又多是山路,过去山路很不好走,要路关隘还有州府据守;走河南,必经开封,当时全国军开封占一半,让他来去自如?真那样,拿下来是,京城才是最富有的地方,那里用烧了翠云楼而跑呢!所以,山寨在太行山或关西某地就不一样了,离开封远,还隔着黄河,可到华州就近得多了。

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:“贼史斌据兴州(陕西略阳),僭号称帝。斌本宋江之,至是作。”

《中兴小纪》:“自靖康以来,中原人民不从金者,于太行山相保聚。初,太原张横者,有众二万,往来岚(山西岚县北)、宪(山西)之境。岚、宪知州、同知(副知州)领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,为横所败,两同知俱被执。”

这二段一在陝西、一在山西,虽然时间上都是宋江受招安以,但说明仍和山东梁山不上关係。

2、黄泥冈:

浒传》中黄泥冈是晁盖劫生辰纲的主要地点,属济州(山东巨)地界,在大名府东南,开封东北。可是在形容黄泥冈险峻时却有文字“须知此是太行山”,可知当初此事确与太行山有关,只是为了和山东的梁山泊上关系而未处理周全。当时黄河从大名西边向北入海河,大名去开封,路走黄河再转运河能多走一些,而旱路恰恰是可直达开封。杨志中说没路不对,说得走什么‘紫金山、二龙山、桃花山、伞盖山、黄泥冈……’就更不对,书中二龙山、桃花山是鲁智、李忠等山寨地,属青州地界,山东中部了。即辨谁路危险,本可顺黄河东岸经南乐县、濮阳直达开封,何必绕有盗贼的京东东路地界?即晁盖不劫,王也会不劫吗?

《宣和遗事》中:“是年,正是宣和二年五月,有北京留守梁师将十万贯金珠、珍、奇巧、缎物,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,担奔至京师,赶六月初一为蔡太师上寿。其马县尉一行人,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,见路旁垂杨掩映,修竹萧森,未免在彼歇凉片时。着八个大汉(晁盖等),担着一对酒桶,也来堤上歇凉了。……直至中夜,马县尉醒来,不见了担仗,只见酒桶、榼(音科,古代盛酒器)在那一厢。未免令随行人着酒桶,奔过南乐县,见了知县尹大谅,……”

这里的寿时间与《浒传》相差无几,“堤上”、 “南乐县”就与史实相符了,当时大名经南乐县到开封,一路黄河大堤。直到几年(1128年),抗金英雄宗泽离世,继任“东京留守杜充,闻有金师,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敌,自是河流不复矣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第一百零二卷、宋高宗建炎二年、五十三)黄河从此不再流入原来河,才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
3、 从五台山到东京开封:

这段路是《浒传》中鲁智到大相国寺走的路,这时不是逃难荒不择路,即离开太行山走河北,有黄河隔着,怎么能走去山东中部的青州桃花山打了小霸王周通?这里有两种可能:

其一、桃花山、二龙山、赤松林、本属太行山地面,因为能在瓦罐寺遇到史剪径。“史:‘自那酒楼阁阁分手,次阁阁了郑屠,……直到延州(陕西延安),又寻不着。回到北京(河北大名),又住几时,盘缠使尽,从此来在这里寻些盘缠(准备再回少华山),不想得遇。……’”所以都在当初的黄河以西,也就是河朔地面。

同样,十字坡是孟州地,离太行山近。张青、孙二介绍鲁智、武松去二龙山,怎么能是山东中部的青州?当时的信息,只凭信而已,太远了吧!

李忠“在渭州听得缉捕,慌忙也走了。打从这山下经过,却才被阁阁打的那汉,先在这桃花山扎寨,……留小在这山上为寨主”。李忠一个打拳卖艺之人,离开渭州安全了,不会因此跑到几千里外的青州桃花山才遇周通上山落草。

其二、是《浒》为了都上山东梁山,尽往一块凑

4、西华门:

“王自去备了马,……趁五更天未明,乘出了西华门,取路望延安府来。”

载:“……宫城周迴五里。南三门:中曰乾元(明二年改宣德),东曰左掖,西曰右掖。东西面门曰东华、西华。”说明西华门、东华门都是宫城门,王住家,不会在宫里,宫门也不是王等可以随出入的。往西出旧城,应是梁门(太平兴国四年改阊阖)或者郑门(太平兴国四年改宜秋)。

二、人物:

1、宋江:

《宋史.列传第一百一十.侯蒙》中记载:宋江寇京东,蒙上书言:“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、魏,官军数万无敢抗者,其才必过人。”

《宋史.列传第一百一十二.张叔夜》中记载:“宋江起河朔(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),转略十郡,官军莫敢撄(此指触犯)其锋。……贼闻之,皆无斗志,伏兵乘之,擒其副贼,江乃降。”

元陳泰《所安遗集补遗.江南曲序》中载:“余童丱(音贯,形容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)时,闻老言宋江事,未究其详。至治癸亥(公元一三二三年)秋九月十六,舟过梁山泊,遥见一峰,碟嵲雄跨。问之篙师,:此安山也。昔宋江议事处。绝湖为池,阔九十里,皆蕖荷菱芡,相传为宋妻所植。宋之为人,勇悍狂侠,其如宋者三十六人。至今山下有分赃台,置石座三十六所。俗所谓‘来时三十六,归时十八双’,意者其自誓之词也。始予过此,荷花弥望,今无复存者,惟残耳。因记王荆公诗云:‘三十六陂椿谁头想见江南。’味其词,作江南曲以叙游历,且以宋妻植荷之意云。”

山东梁山县有小安山,是运河里的一个牐点。这安山的梁山泊,似乎是指山东的梁山泊。说明二百年到了元朝,宋江才和山东的梁山泊挂上钩了。这里要说的是历史上以宋江‘勇悍狂侠’, ‘横行齐魏,官军数万无敢抗者,其才必过人。’‘擒其副头,江乃降。’

《三十六赞》里说他‘不假称王,而呼保义,豈若狂草,专犯讳忌。’(这里有维护统治,讽方腊建立政权之意,正说明方腊起义旗帜鲜明、为平等要改朝換代之志,高于宋江的流寇受招安太多了!)不可忽略的是:副头遭擒,而宋江仍在战斗,可见勇悍程度;官军以杀副头作威胁,他为保全副头命是不得已而降,‘而呼保义’,则当之无愧。应了《宣和遗事》中誓词‘去时三十六,归时十八双,若还少一个,定是不还乡’。 ‘勇悍狂侠’,有《传》中武松、李逵、鲁智、石秀等人的风貌。且‘其才过人’,说明智勇双全,不然从扬州当淮南盗,又在太行山被群雄推为首领,十几年打,发展到纵横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淮河南北‘无敢抗者’,决不是靠惋罪皮子、下跪磕头能做到的。若与《传》中宋江比,则盼若两人,有天壤之别!

《传》中宋江自我标榜‘忠义’,称‘孝义宋三郎’,赞他仁义礼智信。……

且不说相面黑矮,即‘蔷蚌、学得武艺多般’,通篇只杀了阎婆惜,再就是躲过穆椿一拳,刘高随六七人似‘皂雕追紫燕、虎啖羊羔’的捉去。说明不勇。

晁盖取生辰纲可说为不义之财,可宋江为官府要吏,拿着国家俸禄,执法犯法,不为官府捉贼,急于给要犯通风报信,能看出忠在哪里?真忠之人,忠孝都不能两全,为什么因‘义’废忠?现在如有警察向他学习,给毒犯通风报信,也能算‘义’吗?

晁盖留他在山寨,宋江百般哭诉别怀他‘忠义’,江州刑比阔爷还述敷,为何还题反诗呢?不是平时反复斟酌,怎么就‘敢笑黄巢不丈夫。’你自犯法在江州,为何‘他年若得报冤仇,血染浔阳江’?江州招你惹你了,不只太没理,也是不仁的现。同样,为了赚秦明一个人上山入伙,“原来旧有数百人家,却都被烧做地,一片瓦砾场上,横七竖八,杀的男子人,不记其数。”无怪秦明怒骂:“不知是那个天不盖、地不载、该剐的贼,……怀了百姓人家访屋,杀害良民,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,……”“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”。战争、战场、战斗杀人,无论正义、非正义,都有许多无奈在内,为实施一计杀平民上千,不是一般的残忍!正是出计之人忒毒!这时还只是逃难中。

浒》第五十一回中,李逵杀小衙内,柴浸到:“…近间有个友,和足下亦是旧,目今见在梁山泊做头领,名唤及时雨宋公明,写一封密书,令吴学究、雷横、黑旋风俱在敝庄安歇,礼请足下上山,同聚大义,因见足下推辞不从,故意李逵杀害了小衙内,先绝了足下的归路,…”朱仝:“是则是你们兄好情意,只是忒毒些个!”“若要我上山时,你只杀了黑旋风,与我出了这气,我罢。”李逵听了大怒:“!晁、宋二位阁阁将令,事!”

阎婆惜与人私通,可恨!应该采取措施。可他忍隐不言,理由‘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’,只是典(典,如租赁访屋一般,有契约)而已。为毁灭证据,却把她杀了。其实不过十八虚岁一弱女子,怎么就夺不下一招文袋?况且‘初时宋江夜夜与婆惜一处歇卧,向渐渐来得慢了。’这属始终弃,杀之不义;临事慌,可谓不智。而真宋江有妻子能植荷。

他中毒要了,为了他寺厚的所谓‘忠义’名声,把李逵也来毒,这也是他的‘义气’。

搜捕到家,其拿出三年早写好有衙门印信的出籍执凭文帖,这又是为何?预谋犯法。逃难让唯一地地陪伴,留老在家应付官司,孝在哪里?

所谓‘仗义疏财’,项在哪里?这个十两,那个二十两,施舍这个,打点那个,那可是真金银。和平年景,贯匹两同价,金人索金银时,银子一两得两千五百文钱来换,钱从哪儿来?又不是柴,凭他押司那点收入?或是他爹和兄种田的收成?当时田里除去官府税收,收成很低的,丰收之年,亩产二、三百斤,斗米几文钱,家有千顷,也不够他这般撒手法,况且欠收多于丰收年。说明定有不法来钱之路,不清不廉。

明知不是花荣妻子,为个刘高老婆下跪燕顺等,应该不至于吧,这算无礼之跪。

将扈三酿陪给王矮虎,这该是讲‘信义’,兑现承诺了,可是作为战利品,是不是更该给林冲?他捉得扈三,又是梁山泊武艺最高、功劳最大的人;他受迫害最,仇人高俅被捉上山,都不让报仇,这个气比受高俅的气,更让人过不来!义气在哪里?当然高俅、童贯征梁山,也是虚构。

上梁山以惋农各种权术就不一一说了,无怪金圣叹说,施耐庵有意把宋江写成这样一个人,明褒实贬,笔法实在高超。

总之,与史籍中真宋江无一相似之处。

2、杨志、卢俊义、林冲、杨雄、花荣、柴、张清、徐宁、李应、穆弘、关胜、孙立:

《大宋宣和遗事》中载:“先是朱勔运花石纲时分,差着杨志、李义(即卢俊义,传说不一样)、林冲、王雄(杨雄)、花荣、柴、张青(清)、徐宁、李应、穆横(弘)、关胜、孙立十二人为指使,往太湖等处,押人夫搬运花石。那十二人领了文字,结义为兄,誓有灾厄,各相救援。李义等十名,运花石已到京城;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,在彼处雪阻……

{杨志在颍州(安徽阜阳)杀人,判押保州(河北保定)管,途遇孙立情状}孙立惊怪:‘杨志因等候我,犯着这罪。当初结义之时,誓在厄难相救。’只得星夜奔归京师,(通知另十人,安排亊,回头)将防军人杀了,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。”

史上花石纲是当时朝廷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,历时二十多年,只宋江这三十六人中有三分之一因此被上造反路。不知《浒传》为何避而不谈,只把杨志中略略一提,至于杨志造反还不是因为花石纲。其它众人更是各有出,重换面目,虽然都是传中柱石人物,重笔渲染,大都因私人恩怨。而且杨志、林冲、张横、穆弘、杨雄,都安排征方腊时病,是偶还是故意?难明其因。

3、三十六天罡:在龚开的《三十六人赞》中缺公孙胜、林冲,多出孙立、晁盖;而且孙立名字很靠,而晁盖则在倒数第三。《宣和遗事》中,晁盖的名字为倒数第一,杜千成了倒数第二,也有孙立,却少解珍、解。晁盖等八人智劫生辰纲是大事件,这八人属集嚏漏脸,但劫掳需真本事,何许位置往的原因在此。当时传说大同少异,但是孙立无疑是个主要人物,是他杀了杨志的解差,促成十二人去太行山落草,在《传》里三十六人中却并无地位。

4、蔡德章、蔡九:《浒传》中江州知府,蔡京九子。

《宋史.蔡京传》载:……子八人,儵(音书、次子)先,攸(音优、子,公元一0七七年生)、翛(音霄,三子)伏诛,絛(音涛,四子,一0九七年生)流州(广西博,鞗(音迢,五子,一一0五年生)以尚帝姬免窜,(随赵佶被俘五国城),余子及诸孙(二十三人)皆分徙远恶郡。

《皇宋十朝纲要》载:重和(公元一一一八年)十二月癸巳(十六),手诏蔡鞗(时年虚岁十四)(因)尚茂德帝姬(时年十五,于本年十一月十九下嫁蔡鞗),其京子孙十一人,内六人败慎,各補官,仍赐紫章

宣和二年(一一二0年)四月癸巳,车驾幸蔡京第,诏京八子、十三孙、四曾孙,可并与寄祿官上转行一官。

史上蔡京虽贪腐出奇,但是他没有九子,蔡鞗当驸马时才十四虚岁(时蔡京已七十二岁),蔡京妻去世较早,蔡絛都比蔡攸子蔡行小好几岁,面都是小妾所生,年龄更小,最小的比蔡行子还小,没有任江州知府的可能。况且其他儿孙都是朝官,蔡京掌权升迁方,岂能外放。

5、王晋卿、王诜(1048—1104):

《宋史.列传第七.公主》载:”魏国大公主,帝第二女,曰宣仁圣烈皇(宋英宗)。嘉祐八年,封安公主。神宗立,浸述公主(此称与当朝皇帝同辈),改蜀国,下嫁左卫将军王诜。”也就是说明他是神宗(1048—1085)夫,英宗的驸马,尚英宗女蜀国公主。不是《传》中”哲宗的夫”,而是姑,比宋徽宗(1082—1135)大三十四岁呢。

6、宋徽宗赵佶:

浒传》中称宋徽宗为“九大王”。可在《宋史.本纪第十九.徽宗一》载:“徽宗……皇帝,讳佶,神宗第十一子也,曰钦慈皇陈氏。”“因为十子伟于襁褓,称他为‘十大王’。” 《浒传》中的‘九大王’在史另有其人,是他的九赵佖。

7、王

《中国历史大辞典.宋史.王》载:“初为沂州(治所在今山东临沂东南)虎翼军卒。宋庆历三年(1043年)五月,率数十人策,杀巡检使朱,转战于青、密二州境内。因遭京都提举巡检付永吉镇,遂南下转楚、泗、真、泰、海、扬等州及高邮军(大都属今江苏北、中部地区),有众数百人。他黄衫,士卒面‘天都圣捷指挥’六字。在扬州山光寺南与官军战失利。七月,在和州(今安徽和县)被杀。”与《传》中王从时间、地点、作为、经历都不一样。

三、事件

1、招安:

面提到,赵佶命张叔夜招降宋江是宣和三年二月,《宋会要稿》载有宣和三年五月三的徽宗诏书,嘉奖张叔夜“能责所部捕斩贼徒,声绩著闻”,官一等。《宋史.本纪第二十二.徽宗四》中载:”(宣和三年)夏四月……庚寅(二十六),忠州防御使辛兴忠擒方腊于青溪。……秋七月……戊子(二十六),童贯等俘方腊以献。”方腊被擒是这年四月二十六,这时宋江是否遭擒还是未知数,即先于方腊遭擒,宋江还得到东京拜爵受封,也就是嘉奖张叔夜的五月三或者同时。因为再糊的皇帝,也不会先封降寇,封当事功臣。

来的吏部侍郎李若在其《愍忠集》中有一首《捕盗偶成》诗中写

去年宋江起山东,昼横戈犯城郭。

杀人纷纷剪草如,九重闻之惨不乐。

大书黄纸飞敕来,三十六人同拜爵。

狞卒肥骖意气骄,士女骈观犹骇愕。

李若任过济南府授,以他来在金营视如归的表现,是个忠义正人。宣和三年时二十九岁,见过“三十六人同拜爵。”而留诗,说明宋江三十六人受招安不会有假。但多数史料证明,招安是官方意愿,宋江投降是不得已。只有到了元朝的中云:“山东巨寇宋江,将图归顺,潜入东京访李师师。酒书念怒搅词云:(面已表)”。中宋江可是千方百计要受招安。

2、征方腊:

按当时通条件所限,宋江受封直接赶到江南加入战事,也得一个月左右的时间。

《皇宋十朝纲要》中载:“宣和三年六月辛丑(初九),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。”这就接上茬了,因为这年闰五月。上苑洞是浙东的地方,方腊于四月二十六被俘,在押解途中已两个多月,所以宋江与方腊无有接触时间和地点。即途中相遇,以童贯的小心,也不会让他们靠相见。只能说明宋江赶到时,辛兴宗部也调来浙东,他被派归辛兴宗节制,当了辛兴宗马卒,参与了剿灭浙东其它起义队伍。并且表现出,不然不能将他名字单独在辛兴宗提出来。

浒传》中用了很多篇幅渲染这件事情,史实并非如此,而是童贯率军,韩世忠率部捉了方腊。《宋史》中《童贯传》、《韩世忠传》都有记载,拙作《花石纲传奇》有较详叙述,这里不再赘述。

3、州、常州、苏州、宣州等地:

州、常州、苏州、宣州等地,只有少数徒略有举,而方腊大兵未到过,所以书中所写全是虚构。

4、征辽:

征辽是方腊几年的事,放方腊,与历史时间不对。史实(《宋史.本纪.徽宗四》、《续资治通鉴.宋徽宗》内都有记载)是童贯等率军,大败亏输。

5、征田虎、王庆:

《续资治通鉴.宋徽宗》载:“大观二年正月,河东(今山西)、河北盗起。”也是河朔地区,其实就是宋江到太行以的太行英雄们。至于中到征田虎、王庆,史上未见提及,时间上也不允许,此时宋江正在扬州“菰芦中”,被称“淮南盗”。

6 、结局:

中说宋江等三十六人征方腊回京受封赏……。

洪迈《夷坚乙志.六》言:“宣和七年,……见蔡受冥谴,……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,既而悉诛之,吾屡谏,不听也,”

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曰:“《乙志》成于乾二年,去宣和六年不过四十余年,耳目甚近,冥谴固小说家言,杀降则不容虚造,山泺健儿终局,盖如是而已。”

不只如此,洪迈是公元1123—1202年在世,宣和七年时,他已三岁,在几年中辈讲论,少年记事,不足为怪。

当时杀降事例是很多,但如果说这是宋江招安的结果,五百人只是一个指挥的兵,似乎不够宋江的规模。虽然张叔夜伏击时人数不是太多,据说有很多分支,并不是一支队伍在这么广大的区域作案。不然当时统治者也不会如此重视。

《中国帝王辞典》所记:“折可存于宣和四年夏镇方腊起义,又奉命‘捕草寇宋江。’”

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:“贼史斌据兴州(陕西略阳),僭号称帝。斌本宋江之,至是作。”此人姓史,斌与音近,或许人讹传成史,也许是史

《北盟会编》引《靖康小雅》:“招安巨寇杨志为‘选锋’,首不战,由间径归。”杨志在《宣和遗事》中是运花石的十二指使之首,称‘巨寇’当之无愧,靖康(公元一一二六年)以还有,而《传》中却安排他征方腊时早早患病寄留丹徒,返京

《齐音》:“金人薄济南,有勇将关胜者,善用大刀,屡陷虏阵。及金人贿通刘豫,许以帝齐,豫诳胜出战,遂缚胜于西郊,虏营,百计说之不降,骂贼见杀,且自啖其睛。”

加上面《中兴小纪》所录,这几段在时间上都是宋江受招安以,与中所说有冲突,是同名同姓造成,还是宋江等又反,难下结论。所以宋江结局,有待一步考证。

四、时间:

1、《浒传》中蔡京生是六月十五,而蔡京子蔡絛在《铁围山丛谈》中载:”先鲁公生庆历之丁亥,月当壬寅,当壬辰,时为辛亥。”也就是公元一0四七年正月十七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之间,与六月十五相差半年。

2、《传》中燕青闻焕章信与宿元景,末署‘宣和四年(公元一一二二年)椿正月’,以还有‘二月’、 ‘三月’、 ‘四月’,这个时间,莫说与宋江招安时间不符,就是江南战事也已经是尾声,往回撤兵了。面“宣和三年六月辛丑(初九),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。”、“折可存于宣和四年夏镇方腊起义,又奉命‘捕草寇宋江。’”是明证。

五、误走妖魔:

《传》中洪太尉放走“妖魔”,指的是起义一百单八将。

《钱氏私志》中记载:“徐神翁(当时有名预言家)自海陵到京师,蔡(京)谓徐曰:‘且喜天下太平。’是时(大观二年,公元一一0八年)河北盗贼方定,徐云:‘天上方遣许多魔君,下生人间,作怀世界。’蔡曰:‘如何得识此人?’徐笑曰:‘太师亦是。’”可见真正的妖魔是贪官污吏!

诗中有“不须出处真迹”之句,正说明一个理:小说本虚构,不事事真。见闻,悦目又赏心。再说现在通、信息都发达,可以做一些考证。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局限,官方史志,多被统治者所控。作者所谓的资料,只能是说书的传。几百年了,所谓寇寇传讹,在所难免。尽管这样,《浒》仍以这般精彩的面目问世,可见作者的伟大文学艺术造诣无人可及!

(101 / 102)
花石纲传奇

花石纲传奇

作者:悦山水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